2020年,是中國新詩的第一本理論研究刊物《詩探索》創刊40周年。這本由三家文學學術研究機構共同主辦的刊物,曾于1985年因無資金支持而???。1993年夏天,在謝冕、吳思敬等詩人的商議與策劃下復刊。也就是那時起,詩人林莽受邀進入了《詩探索》編輯團隊。
今日(1月3日)林莽發表了一篇名為《相遇并非偶然,自當傾心相予——我與〈詩探索〉》的文章中,回憶了在《詩探索》的點點滴滴。紅星新聞記者通過采訪,了解到林莽對于中國詩歌的看法。
《詩探索》1980年創刊號
為《詩探索》當了二十多年義工
著名詩人、《詩探索·作品卷》主編林莽表示《詩探索》是一本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,所有費用都需要自籌,從主編到編輯,都是沒有任何報酬的詩歌義工?!斑@是一本令全國詩歌寫作者和研究者矚目的詩歌研究刊物,所有的參與者,出于對詩歌的熱愛,出于自愿的奉獻,堅守了幾十年。我相信,除《詩探索》之外,全國不會再有第二家?!弊鳛樵姼璧牧x工,在《詩探索》的編輯崗位上,林莽經歷了復刊后至今的20多年。
林莽
當年進入《詩探索》并堅持這么多年的原因是什么呢?林莽告訴紅星新聞記者,由于自己是《詩探索》的忠實讀者,且認為其是中國詩壇很重要的研究性雜志,對中國詩歌發展具有推動性,同時,出于對詩歌的熱愛,在收到加入編輯部團隊的邀請時,林莽沒有猶豫,一口答應下來。
林莽回憶道,復刊后的編輯團隊由謝冕、楊匡漢、吳思敬三位主編各代表一方主辦單位,加上社科院文學所的劉士杰、劉福春、北大博士陳旭光和他,七個人組成。那時,吳思敬通過努力籌到了4萬元的復刊費,對于這個一年四期的期刊,4萬元的費用只是杯水車薪。為了能順利復刊,大家遵照《詩探索》一貫的方式,一切工作都自己動手,所有活動盡量節約,所有人員都是義工。根據謝冕主編的原則,編輯部再困難也要堅持發稿酬,以示我們對詩歌研究和撰稿者的尊重。
那些年,為了節約費用,林莽在編輯、排版、校對、寄發刊物、跑印廠等方面,做了許多具體的編務工作。同樣為了節省費用,《詩探索》1995到1999年,五年的封面都是林莽自己設計的。后來刊物轉到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,才由出版社負責了封面設計工作。
“資金方面,一旦出現只剩下幾萬元或者幾千元時,我們就會去籌錢。我們有很多資助者,從詩人、畫家到企業家等。后來有些資金是靠做活動而獲得?!绷置Ц嬖V紅星新聞記者,因為大家的努力和朋友的資助,《詩探索》才能一直堅持下來。
1994年《詩探索》復刊
沒必要給詩人貼上社會化的標簽
“詩人就是詩人,應該以其作品衡量,不管是什么職業的詩人,其詩歌都應該跟生活相關”
“我形容中國詩歌是‘生機勃勃的荒原’,很有生氣,但成型的東西不多,真正優秀的詩人相對而言比較少,另外,多年堅持,認真策劃的詩歌活動比較少?!绷置Ц嬖V紅星新聞記者,上世紀80年代,是中國詩歌高峰。到了新世紀,由于網絡的發達,自媒體也逐漸擴展,中國詩歌新世紀以來很熱鬧,“活動、獎項、刊物等都很多,這種狀態比80年代來說更加活躍?!?/p>
林莽說,在上世紀80年代時,很多人認為詩歌是唯一,很多活動、變化都是從詩歌開啟。但到了新世紀以后,大家不再認為詩歌是唯一的,“如今大家出發點更多了,各種形態都有了,但是詩歌依然很繁華,各種詩歌的形式都有,光獎項就幾百個,這個是以前沒有過的?!?/p>
在如今,一些傳播上出現了很多“草根詩人”,如外賣小哥詩人、農民詩人、垃圾詩人、腦癱患者詩人等的提法,林莽認為不應該有這些提法,沒有必要給這些詩人貼上社會化的標簽,詩人就是詩人,應該以其作品衡量,“不管是什么職業的詩人,其詩歌都應該跟生活相關。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其次才是一個詩人。我覺得那些掉書袋子的詩人,或許并不那么優秀?!绷置Ц嬖V紅星新聞記者,如今無論是什么職業,每個人都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,他們或許是高中生、大學生。我們不能用身份來鑒定詩人,而是需要通過其詩歌寫作來判別,“或許他是一個普通打工者,但他的文字會很高雅,所以,我們不應該給任何詩人貼標簽?!?/p>
談及成都的詩歌氛圍,林莽認為成都是一個很有詩歌活力和氛圍的城市,從人文到地貌都充滿詩意。在上世紀80年代,成都幾乎是中國詩歌很重要的中心,新世紀以后成都多家詩歌刊物的并立,也在全國有很重要的影響,“所以我認為,成都是對詩歌發展推動很大的城市?!?/p>
{Content}
本站會員主動發布展示的“原創作品/文章”版權歸原作者所有.
(每日好詩推送作品除外)。
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,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詩意春秋(北京)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京ICP備1902930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2
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4246號
Copyright © 2006-2015 全景統計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